傻人瞎跑之杭州马拉松_杭州马拉松脑瘫

你可能见过他,在重庆市万州区第五人民医院门口,每天早上,他都单腿立在这儿,经营着一个小小的早餐摊。一站就是3小时,他总是笑容可掬。

但你肯定不知道,他7岁才学爬,14岁才能单腿蹦。26岁时,他单腿蹦着完成了北京全程马拉松。

他就是重庆万州人熊军,天生脑瘫,却天生不屈。

7年,从学会爬到学会蹦

“蹦跑”的青年,曾经连爬都是奢望。

熊军出生后两三个月,父母发现他有点不正常,去了大医院检查,诊断结果:天生脑瘫,活着也是个植物人。

“亲戚朋友都劝他们放弃,医生也建议不要治了,但是父母没有放弃我。”熊军说,家里再艰苦,也花钱为他治疗,父母的坚持让他6岁时终于开始牙牙学语。

“虽然脚不能走,嘴不能说,但我很清楚自己给家里带来多大的负担。7岁的时候我咬过舌头,割过手腕,想一了百了。我妈发现后,对我一顿痛打,然后抱着我伤心地哭。”熊军说,“我决定不再让母亲伤心,我走不了,但我可以学爬。”

他在田坎上爬,在院子里爬,在公路边爬。

熊军10岁时,妹妹开始上小学。由于熊军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学校不愿意收他入学,他就趴在妹妹教室外“蹭学”,一趴就是一天。

慢慢的,熊军能自己爬着上学。从家到学校5公里的路,无论刮风下雨,熊军每天都坚持爬到学校。

爬行的日子里,有人帮助过他,有人嘲笑过他,有人欺负过他。但是家人不离不弃,熊军知道要争口气,他开始学站。

爬起来摔倒,摔倒了再爬起来,意志和现实艰难地磨合。今天牙磕断、明天手摔断,擦伤划伤更是家常便饭。无数次尝试之后,他终于站了起来,还能蹦跳着走几步。

“这辈子,我记忆最深的就是站起来的那一天。我和我妈在被窝里哭了一晚上。”熊军说。

用了7年时间,熊军完成了从“爬”到“走”。妹妹读初中的时候,他已经能从这座山蹦到那座山。

5小时57分钟,完成全程马拉松

中专毕业后,熊军几经周折,到浙江温州开了一个水果店。他曾以为自己的人生就这样了。但是一个突然而来的契机,又一次改变了他的人生。

2011年,温州举行“万人万米健身跑”活动。这个消息惊醒了熊军,他想用跑步证明自己不是废人,想让大家知道父母当初的坚持是对的。

报名并不顺利,主办方不同意。但熊军不想放弃。

“我在报名现场站了三天两夜,胸口上挂了一个牌子,写着‘我要跑步’。”熊军说,自己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了主办方,让他拿到一个跑号。

虽然拿的是5公里的参赛资格,但熊军用1个多小时的时间,完成10公里全程。到达终点时,熊军仰天大吼。回家后,他却只是轻松地跟妈妈说了一句:“妈,我今天去跑步了,跑赢了。”

这事被媒体报道后,很多人都到水果店里跟他合影、交流,熊军也因此结识了很多跑友。通过和跑友的交流,熊军学到更多的跑步知识,让他对跑步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追求。之后,跑友给他报名参加了2012年杭州马拉松,还资助他路费和住宿费。

“人家是跑马拉松,我是单腿‘蹦马’,消耗的体力是人家的几倍。但是,我真正意义上参加了第一场马拉松,还‘跑’完了半程。”熊军说,在“蹦”的过程中,很多参赛运动员都对熊军竖起大拇指;有的还会牺牲成绩,放慢速度跟他一起跑;有的则会扶他一把,给他递水、擦汗。几乎沿线的每个人都在为他呐喊、加油。这样的场景,让熊军觉得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2013年,北京马拉松。宽阔的长安街,雄伟的天安门,梦中的地方出现在眼前,熊军越“蹦”越兴奋,脑海里只有“蹦!蹦!蹦!”最终,他用时5小时57分钟完成了全程。

到达终点的一瞬间,他再也坚持不住了,瘫倒在地上。缓过气来,他哭着给妈妈打了个电话:“妈妈,我‘跑’完了全程。”

5年多时间,杭州马拉松、西昌马拉松、天津马拉松、重庆马拉松……33场马拉松,熊军越“蹦”越快,越“蹦”越远。

以后,要带动更多人一起跑

名气大了,熊军接到很多残疾人打来的电话。熊军的事迹和精神,给了他们很大的鼓励。

“既然我的事迹能鼓励残疾人自立自强,那我就要主动帮助更多的残疾人。”熊军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层意义,“我的人生,就是一场单腿的马拉松。我要跑得好,也要帮助更多和我一样的人。不幸的人,要一起跑。”

2013年,在河北秦皇岛参加完马拉松比赛,熊军见到了残疾人网友章辉(化名)。一场意外让年仅30岁的章辉坐在了轮椅上。无法接受现实的章辉,脾气变得暴躁,在家经常砸东西发泄。他总觉得命运不公,还觉得家里人也嫌弃他。

熊军诚恳地跟章辉聊天,跟章辉讲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想法。一次见面、多次网聊,章辉逐渐走出了阴影。

熊军说:“我曾经是一个被宣判了‘’的人,是马拉松让我活得精彩,我要以马拉松般的坚持回报社会。”

鼻翼翕张,罗书坚的呼吸越来越重,伴随着每一记脚步砸下,带着只有他自己能听到的颤音。但他不想停下来。

13岁的儿子小柏就靠坐在身前的儿童推车里,戴着小头盔,随着父亲的奔跑,不住兴奋地拍着巴掌。罗书坚清楚,罹患脑瘫的小柏只有一岁孩子的智力,所有的欢快表现只是因为眼前的热闹,但他愿意相信,那也是一种源自“我们读不懂的世界”的加油鼓劲。罗书坚越跑越酣畅,双腿轻快得几乎要飞起来。

10月20日,2022杭州马拉松赛事上,罗书坚推着儿子小柏奔跑在半程马拉松比赛赛场上。受访者供图

11月20日上午,“2022杭州马拉松”鸣枪开跑,这对一人一车的特殊父子组合,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爸爸永远站在你身后”,父爱如山的陪伴故事,随即也登上微博热搜。

事实上,这已经是罗书坚推着小柏一起跑过的第55场马拉松。自2015年11月1日首次参加杭州马拉松7公里迷你跑并顺利完成比赛,七年间,父子俩一同奔跑的足迹已经遍布全国20多个城市。

“我们不是为了赢,而是带着爱。奔跑的初衷就是为了让儿子开心,为了带他看见不同的风景。”罗书坚说,他希望跟儿子的每一次奔跑,都是向着“春天”,“而我还有一个心愿,希望更多像小柏一样的孩子,可以被社会看见和接纳。”

2019年,仙居马拉松,奔跑中的罗书坚和儿子小柏。受访者供图

以下是罗书坚的自述:

“儿子是能治愈我的人”

说实话,今年的几场马拉松,我跑得都有些吃力。

或许是年纪的缘故,也可能源于莫名的压力——关于工作收入,关于家庭开支,还有外界的一些声音。

因为小柏的“与众不同”,我经常听到一些质疑。有人说我是想出名才推着孩子出来跑步,说我是想博取大家的同情。

好在奔跑的快乐没有变。每当提速时,这些烦心事就追不上我,车里的小柏也会时不时发出几串笑声,间或是拍手声,我能明显感觉到他的开心与激动。我一直认为,儿子是能治愈我的人,他让我越跑越轻松。

奔跑时,儿子小柏不时发出的笑声,让罗书坚感到自己充满力量。受访者供图

不去在意别人的看法,是我一直以来的“功课”。从2009年12月8日小柏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天起,我就慢慢学会了接受他的特别。

“出生未哭,重度窒息15分钟,新生儿严重脑损。”医生写在病历本上的那行字,我一边读一边落泪。不敢相信这一切,我和爱人带着小柏,辗转各大医院寻求专家诊治,换来的却是无数次从希望陷入绝望的答复。

小柏6个多月时被医院正式诊断为脑瘫,一岁后,又被查出精神发育迟滞并伴有自闭症倾向。刚学会走路不久,他出现癫痫,虽然不抽搐,但常常走着走着便会突然往后一倒,一天要摔倒几十次。后脑勺数不清被磕破过多少回,为此,我们只能在他学走路时给他戴上头盔。

小柏最终被确诊为“LGS综合征”,也叫失张力性癫痫。“这是脑损伤的并发症,儿童癫痫中最难控制的一种。”医生的几句嘱托让我彻底醒悟,往后余生,小柏只能在药物控制和康复训练中度过。我别无他求,只希望在我们的照顾下,小柏可以快乐成长。

如今,小柏已经13岁了,可他的智力永远停在了一岁。很多支持我奔跑的人说,我们父子很像美国马拉松跑者“迪克父子”。

奔跑中的罗书坚与儿子小柏。受访者供图

其实,我也是从这对父子的故事中获得了启发与鼓舞——儿子里克出生时因脐带绕颈导致脑部缺氧受损,父亲迪克发现里克热爱运动后,推着他参加了大大小小1130场跑步比赛以及200多次铁人三项等比赛。2011年,人们在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的起点附近修建了一座“迪克父子”雕像,来鼓励那些勇敢面对困难的人。

小柏就像是世界上的另一个里克。他也喜欢热闹,没事喜欢听个响,看到跑操的人们,他总是乐得手舞足蹈,非要跟在人群后面走。

于是我下定决心,带小柏一起跑马拉松。

“为爱奔跑,永不止步”

11月20日的“2022杭州马拉松”,是我们七年来跑过的第55场比赛。恍惚间,我仿佛又回到了2015年。那年的11月1日,我第一次推着小柏跑马拉松,也是在杭州。

在我奔跑时,小柏笑得合不拢嘴,口水都流出来了,小手臂一挥一挥地,特别惹人爱。就在那一刻,我决定要带他去不同的城市参赛,去不同的地方奔跑。

2015年,杭州马拉松,罗书坚与儿子小柏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事实上,在此之前,我完全没有什么长跑经验。我是一名快递员,一家人生活在金华市婺城区罗店镇的一个小山村。为了参赛,我每天早上4点半起床,5点出门晨跑,结束后再去上班。不间断地晨跑了几个月后,我开始练习推车跑,因为要在跑步的过程中保证小柏的绝对安全,我必须学会控制推车的方向和速度。

跑完了杭州马拉松,我们父子俩又陆续去了北京、温州、无锡、兰州等20多个城市,在一条条全新的“赛道”上奔跑。

其间,最令我感觉奇妙的是,一到跑马拉松的那天,小柏都会醒得很早,虽然赛程很长,但每次小柏都会乖乖地陪我跑完,不哭也不闹。或许在他的世界里,尽管不能用自己的双腿奔跑,但他也热烈地爱着这项运动,只是我们读不懂他的世界。

不管怎样,我愿意把我的双腿“借”给小柏,带他去奔跑,去拥抱这个世界。这是我能坚持下去的唯一理由。

一起参加马拉松的罗书坚和儿子小柏。受访者供图

而我还有一个心愿,希望更多像小柏一样的孩子可以被社会看见和接纳,当他们尝试走出去的时候,大家能给他们一个微笑,这就够了。

当然,我们在奔跑的途中,也遇到过很多心怀善意的人。有的为我们父子呐喊助威,有的会帮我搭把手,有的为我们拍照记录,还有的会在半路给小柏送牛奶、塞红包。

所有精神上的鼓励,我都默默珍藏起来。我想,现在我们的小家,至少还能通过我和爱人的努力来维持运转,而更多像我们一样的家庭,或许比我们更需要得到物质上的帮助。

现在,我经常在社交平台上记录、更新我和小柏的奔跑动态,无论在哪个城市,我的定位永远是自定义设置的“金华·小柏的春天”——这代表着我和小柏的每一次奔跑,都是向着春天。

为爱奔跑,永不止步。我相信,总有一天,小柏会迎来专属于他的春天。

新京报记者薄其雨

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