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在户外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

2.如何提高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自我保护能力

3.体育锻炼中的安全措施有哪些?

4.预防运动损伤的措施有哪些

5.如何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安全自护意识

体育活动中的自我保护有哪些_体育活动中的自我保护内容

在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做好幼儿的安全防护工作的方法如下:

首先教师要时刻怀有安全意识。因此,在开展活动之前,教师对活动范围、场地及玩具设施都要事先检查,清除不安全因素;

幼儿在户外活动时,关键在于老师怎样去组织,引导幼儿。而不是去限制他们的自由活动。因此,我在组织幼儿户外活动时。

首先,带幼儿去实地观察,通过让同伴自身经验的交流后,学会如何安全地玩,以免身体受到伤害。其次,老师还要把玩的游戏规则交代清楚,使幼儿既玩得自由又有规则可遵循。

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应做到如下几方面来保障幼儿的安全:

(1)创设安全的环境。户外场地应为塑胶地面,设有围栏。场地分布应当科学,避免让幼儿接触到有潜在危险的东西。户外活动设备应经常检查、维修,保证幼儿的安全。

(2)严格依据幼儿园安全制度组织户外体育活动。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区域、内容等遵守幼儿园规定。一旦发生意外事故、突发,能够依照应急方案,从容不迫地应对。

(3)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以游戏、讲故事等方式,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使幼儿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做到自我保护、不伤害他人、遵守安全规则。

(4)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应把儿童安全问题置于头等重要地位,加强责任感,强化安全意识,关注每一位幼儿,认真细致地做好工作,确保幼儿安全。

如何在户外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安全与防护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安全与防护。孩子是妈妈们的心尖,幼儿园的孩子进行体育活动一定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这样孩子才能安全成长。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安全与防护。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安全与防护1

1. 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

1.1 不合理的运动方式

有些教师不能够正确选择适合幼儿的运动方式,或用不恰当的运动方式,也会造成幼儿身体的损伤。有些教师出于对幼儿的喜爱,会让幼儿跟着自己做一些成年人才能承受的运动,不但导致幼儿学习兴趣弱,还会导致幼儿因常规意识差而出现运动损伤。例如悬吊或震动性较强的运动。成年人由于骨骼、肌肉和关节等的各项技能均达到了成熟的状态,对于这些活动驾轻就熟,但是对于幼儿来说,这些活动往往容易造成他们骨骼和肌肉的损伤,特别是关节部位,幼儿的关节尚未发育完全,一旦进行悬吊或震动活动,就很容易受到伤害。

1.2 运动量控制不科学

许多家长盲目地认为要想让幼儿有好的身体素质就要从娃娃抓起,甚至一些幼教工作者也有这样的错误想法,在安排体育活动时,盲目满足家长不恰当的要求,为幼儿安排过量运动。这样的行为不但不能使幼儿得到良好的锻炼和发育,甚至可能造成负面效果。

幼儿心肺系统以及肌肉和骨骼发育尚不完全,肺活量小于成人,呼吸频率快,一旦运动量较大,就有可能造成心肌壁增厚,影响心腔扩张和心肺功能发育,严重的还可能因为心脏负担过重而发生猝死现象。

1.3 运动前后的饮食问题

幼儿在进行运动后,容易感到饥饿,这时如果教师不对他们进行引导和饮食控制,就可能导致幼儿饮食过量。一般来说,大部分幼教工作者都掌握着运动后不宜过量饮食的常识,都能够在运动后合理安排幼儿进食。

但是运动后不能暴饮也是应当注意的一个问题。幼儿体温偏高,在运动时容易大量排汗,运动后幼儿很容易感到口渴,许多幼教老师看到幼儿大量排汗也容易纵容幼儿过量饮水,以为这样能够帮助幼儿补充水分。运动后的过量饮水会加重幼儿胃肠负担,使胃液被稀释,影响幼儿的消化功能。此外,喝水速度过快会导致幼儿心脏负担加重,有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和胸闷腹胀。

1.4 体育器材存在安全隐患

体育器材的安全隐患主要是器材的购入本身存在缺陷,厂家的设计不科学等。比如幼儿蹦床,如果存在着设计缺陷,幼儿踩在上面很有可能因为动作的不协调,踩空而扭伤到脚踝,这样的活动器械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另外,有的幼儿园使用已久的器械得不到及时维修,也容易引发安全问题,如果教师不能细心地在组织活动前检查或维修,对活动内容的程序不了解,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1.5 对幼儿缺乏安全教育

幼儿本身缺乏相应的安全意识与生活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组织体育活动时要将安全教育作为体育教学中的必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活动中要对幼儿反复强调安全问题,然而,不少教师却不太重视这一点,这就会导致幼儿在活动中常常会出现模仿电视场景中打斗等的危险事情。例如,幼儿会模仿动画片中的场景,将同伴绑在树干上,还会有幼儿高空抛物,不仅会打到幼儿自身,还会伤害到其他小朋友,这些现象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和反思。

2 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安全隐患的预防措施

2.1 选择合理的体育活动形式

要为幼儿选择合理的体育活动方式,首先要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对于身体素质好,爱运动的幼儿,可以安排跑动稍多一些的活动或是能够锻炼他们体质的活动,而对于那些不爱运动的幼儿,则可安排拍皮球、荡秋千等相对运动强度低一些的活动,使他们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不排斥之后再逐渐增加运动量。其次要控制时间,选择适合幼儿生理发展水平的活动,尽可能避免悬吊或震动类的活动,运动一定时间安排幼儿休息一段时间。最后要注意有针对性地安排徒手操和器械操,使幼儿的肌肉、骨骼和关节能够得到锻炼,并且在活动中注意对幼儿安全意识的引导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2.2 严格控制幼儿的运动量

为了避免过量运动对幼儿造成伤害,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幼儿的运动量进行严格控制。

首先,应当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由于父母喂养方式的不同,幼儿本身身体健康状况、活动能力和体质就各不相同,这一点与成年人是类似的。因此,在对幼儿开展体育活动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对于运动能力强,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幼儿,要注重提升活动技巧,引导他们多加练习;对于中等水平的幼儿,则可以通过多次训练不断提升活动难度,从易到难,使幼儿逐渐掌握活动要领;对于活动能力较弱或排斥体育活动的幼儿则要注重引导他们参与体育活动,并通过教师的重点指导来改善其身体的协调能力。

其次,应当考虑幼儿参与的兴趣。只有当教师安排的体育活动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时,他们才愿意参与其中,享受运动的乐趣,才有可能达到必要的运动量。

最后,要考虑到幼儿才是体育活动的主体。只有在他们真正对体育活动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使其成为运动主体,才有可能使他们在有限的活动时间里充分参与,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运动能量,最终达到应有的运动效果。

2.3 运动前后避免暴饮暴食

要防止幼儿在运动前后暴饮暴食,主要靠教师的控制和引导。一般来说,幼儿在运动前并不会形成“多吃、多喝才能有体力活动”的错误认知,这时,只要教师能够合理安排幼儿的常规餐饮就能够确保其在活动前饮食适量。需要特别重视的是运动后,幼儿大量活动后,容易产生饥饿感,或是觉得口渴,非常容易造成用餐过量或快速、大量饮水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根据幼儿平时的用餐表现,关注每个幼儿的用餐情况,确保幼儿不会用餐过多。同时,对于饮水,也要给幼儿适量的温开水,避免幼儿饮水过快,也要控制幼儿的饮水量,不要使幼儿因快速、大量地饮水而对心脏和肠胃造成负面影响。

2.4 定期检查,排除体育器材及场地的安全隐患

幼儿园要定期对园内大型体育器材的安全性进行检测,如有安全隐患应及时维修。教师必须在幼儿活动前就掌握活动内容和活动路线,例如,选什么场地,用什么器械,如何操作等等,活动前要考虑这些安全问题,还要根据活动内容选择适合的场地与器材。如场地中有大型体育器材,要注意留给幼儿一定的空间,当幼儿操作器材时,教师要提醒他们与同伴保持安全距离,以免发生危险。如躲闪、投掷等活动,就应该选择较宽的、空旷的、没有障碍物的场地,以防止幼儿相互碰撞带来的危险。

2.5 有意识地加强安全教育

当幼儿在进行体育活动前,教师应组织幼儿系统地开展安全教育,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在开展体育活动时,教师要适时地提醒幼儿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碰撞和肌肉拉伤等。同时,教师应该在体育活动中保持高度的警惕,一旦发现幼儿做出不安全的动作或者其它危险的事情时应当及时制止,并且对幼儿进行适时教育,当幼儿掌握了一些安全意识与规则后,也能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

在幼儿园适当安排幼儿参加体育活动,对于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盲目地、不科学地安排体育活动,教师没有把安全意识及时传达给幼儿的,不顾幼儿生理、心理发育状况,仅仅因为“感觉”有些运动适用于幼儿就进行安排是不合理的。要根据幼儿的发育和发展状况,合理安排体育活动,既要保证幼儿通过体育活动能够得到适量运动,促进骨骼和肌肉发育,又要避免因盲目追求运动效果而给幼儿的身心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安全与防护2

5个超实用的幼儿园户外活动安全措施

1、以年龄段为单位开展户外活动安全课

向幼儿进行安全健康教育,以年龄段为单位精心备好典型课,开展幼儿户外活动安全优质教育课观摩研讨。

2、教育干预,增强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

“千般爱护,莫过自护”。《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提出:幼儿要学会面对危险的事情能及时做出反应,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动作,有一定的安全意识。

比如: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的时候会在后面推一把让他荡得高一点,没有想到自己还站在原地会被荡回来的秋千撞伤。

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们,我们该怎么做呢?我们要立刻帮助幼儿分析这些事情易引起的危害和后果,让幼儿深刻认识到自己所做的事情的严重性,增强其自我保护及保护他人不受伤害的意识。幼儿学会自护,就等于在生存中学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生存是发展的重要保障。

3、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

在开展幼儿户外活动中,应十分重视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如在大型玩具场地铺设塑胶地板,在有限的场地中科学摆放各类大型玩具,以保证幼儿的安全和整个大环境的美观,争取最大限度地为幼儿创设户外活动的场地。

4、家园协作增强幼儿户外活动效率

在幼儿园开展户外活动中,指导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因为家长对幼儿园开展户外活动所持的态度,将直接影响着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可以召开家长会,主动听取家长对孩子参与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宣传、研讨,形成开展活动的共识,这样,家长不仅会积极参加幼儿园的运动会等活动,还可能经常帮助幼儿搜集废旧材料共同制作户外活动器械,如:沙包、毽子、垒球、降落伞、飞盘、飞镖等。

5、建立良好的户外活动安全常规

孩子年龄越小,各种良好行为和习惯就越容易养成。对于幼儿来说建立安全的户外活动常规是十分重要和可行的。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前要先检查幼儿的手中、口袋中是否有不安全的东西,在进行户外活动时,要先做好一些基本的准备工作,要先划定一定的活动空间、场地,对孩子提一些适当的要求,要注意使每个幼儿都在带班老师及配班老师或保育员的视野范围之内,以便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做出合理的处理方法。通过各种活动建立良好的幼儿户外活动安全常规。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安全与防护3

幼儿园体育活动安全教育知识

1、体育活动中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他们爱跑、爱跳、爱钻、爱爬,体育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由于幼儿年龄小,身体协调能力较弱,运动器官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在一日生活中经常看见幼儿有时自己走着走着不知怎么就跌到了。而体育活动的开展,正是为了让幼儿在玩中使身体各部分运动起来,在跑、跳、钻、爬中,让幼儿的运动器官得到锻炼,使幼儿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但是,运动的个体是与其他因素相关联的,幼儿在“动”中,势必会出现因上述原因造成的磕、碰、撞等现象,使幼儿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如何解决这些不安全的因素,让幼儿玩的开心,又能保证其不受到生命的威胁,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活动的玩玩、跑跑、跳跳、蹦蹦等游戏的开展和丰富的大型器械活动,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势必吸引幼儿。教师便可在其中让体育活动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增强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加快幼儿自护能力的形成和养成。

2、教给幼儿正确方法,提高幼儿活动质量

幼儿园是孩子集体活动的场所,其中越是幼儿频繁使用的游戏设施或游戏场地,就越容易发生事故,尤其是大型体育玩具器械,也是事故多发地,常常发生一些摔伤、碰伤、撞伤等事故。但不能因为这样就取消体育活动,这是违反新纲要规定的`,而且也无视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剥夺了孩子活动和游戏的权益。

因此,与其千防万防,不如把活动的正确方法教给幼儿,这样事故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如奔跑时不能低头向前猛冲,要观察周围的情况,避免和同伴相互碰撞;踩高跷时要注意把握平衡,适时移动重心;躲闪投掷物时,用双手保护头部;如果感到身体不适要及时主动地告知老师,以便安排休息或适当调整活动量;运动后需做些缓慢且放松的整理性活动。玩滑滑梯时,提醒幼儿双手应扶住边缘两侧从上往下滑,滑下后立即离去;玩攀登架时双手应抓紧架子,两脚交替往上爬,并注意观察周围情况,以免相互碰撞;玩“秋千”时双手应抓紧绳索,作为观众则要保持距离,以免碰伤。

记得有一次笔者带幼儿去玩滑滑梯,一个特别调皮的孩子,就是因为逆行被从上面滑下的孩子撞得摔跤,结果摔破了膝盖。笔者抓住这个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使幼儿明白不按正确方法玩,不按规则游戏的不良后果及其危险性。活生生的例子让幼儿记忆深刻。他们明白不管任何体育活动都应该遵守规则,按正确的方法进行游戏,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危险事故的发生,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3、训练幼儿体能,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现在的幼儿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受到精心的照顾和保护,经常听到家长说不许跑、不许跳。久而久之,幼儿运动能力丧失。如中班幼儿有的不敢从小椅子上跳下来,有的幼儿被人家一碰就会摔倒。运动是潜伏着危险,但体育运动不仅可以使幼儿强身健体,同时也让幼儿在体育运动中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孩子们活动得越多,就对自己的把握越大,也就越安全。也就是说,运动经验有助于减少危险。幼儿能从活动中获得处理危险的知识,反之,幼儿如果缺乏与年龄相应的运动经验,那么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就会大得多。

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幼儿的体能增强了,他自身本能的防御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也就增强了。

4、体育活动中安全教育的思考

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教育工作牵涉到诸多方面,用什么样的方法既能组织好幼儿参加体育活动,又可以保证幼儿的身体不受伤害,是值得教师思考的。如有的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时,为了注意幼儿安全,常常出于统一行动的状态,幼儿只要做了就行,有时没有让幼儿真正活动起来,活动量达不到要求。这样就造成活动的密度不够而导致没有达到锻炼身体和增强身体机能的效果。有的教师为了安全干脆取消体育活动。还有的教师能从思想上对安全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但在操作上,还是对幼儿安全教育工作存在着考虑不细致、指导不到位等现象。教师在设计与组织活动时,对活动本身所蕴涵的“危险性”可能并没有预料到,对幼儿安全教育工作指导缺乏有效性与针对性,安全教育只是流于形式,泛泛而谈。这种“泛泛而谈”式的安全交代,对幼儿来说其实是“说等于没说”。教师在活动前,如果仅是对幼儿说些“要注意安全”等表面的话,安全教育是不到位的。

总之,幼儿的安全是幼儿园的头等大事,只要幼儿园教师用辩证的方法处理好活动与安全的关系,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细致地做到防患于未然,就会减少乃至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让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如何提高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自我保护能力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期的孩子更是活泼好动,对任何事都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但孩子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性较差,缺乏一些必要的生活经验,自我保护的意识较弱,常常发生一些意外。

教育部长袁贵仁在第十五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上提到了“生命不保,何谈教育。” 安全是天,保教质量是地 ,如果用“100”表示的话, 100中的1指的是安全,00指的是工作成绩,在没有安全这个1的前提下,所有的工作成绩都是零。这充分说明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深知:在幼儿园组织幼儿进行体育活动和户外体育游戏活动是保教工作的其中一项内容。在新《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但是近年来各地幼儿园事故的不断发生,还有孩子们在活动中的擦碰现象,也会让一些家长产生不理解甚至是对老师的工作及爱心产生怀疑,这些现象的不断发生,给幼儿园的工作带来了很被动的局面,于是家长和老师为了避免幼儿受到这些伤害,往往对幼儿管头管脚、束缚幼儿的行为。使孩子成为捆住手脚的机器人。其实“千般照顾,不如自护”。在这种情况下,当学生的安全与我们教育目标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怎么做呢?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集中教育,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

1、活动前和幼儿一起分析容易出现的危险情况,并共同讨论应该怎样玩才不会出现危险。如我们幼儿园的户外场地很大,分为很多区域,球类区、跳跃区、大型玩沙区、攀登平衡区等,每个区域的玩具、材料、场地都是不一样的。为了避免幼儿发生意外事故,到了活动区域,我们应该先和幼儿一起分析容易出现的危险情况,应该怎样玩玩具,不应怎样玩,怎样做才对,怎样做不对,让幼儿了解游戏规则,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避免不安全事情的发生。

2、安全教育,常抓不懈,将各种安全知识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各个环节。例如:户外活动游戏前,告诉幼儿要穿什么样的衣服、鞋子更方便、更安全。进行活动时要注意什么事项,如:活动时要按顺序,不插队、不拥挤等。

二、设计安全标志,强化安全意识

1.发现危险情况,设计安全标志。在活动中老师要做有心人,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提醒幼儿,并引导幼儿讨论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志来表示,引导幼儿自己制作安全标志。如我们在设计安全标志的过程中经过商量,决定用“红色圆形”代表“禁止”,用“**三角”表示“警告”,用“绿色正方形”表示“提示”。结合户外发现的危险情况,我指导幼儿制作了多种安全标志。如不要用手摸的标志,不要拥挤的标志,不要头朝下滑,不准攀爬等的标志。

2.张贴标志。制作好安全标志后,引导幼儿讨论张贴在什么位置最好?最能引起幼儿的注意?通过讨论,我们把“不要拥挤”的标志张贴在走廊和楼梯口,把“不要用手触摸”的标志张贴在荡船和秋千的铁环处,把“禁止头朝下”的标志张贴在滑梯处等,这些标志有效地起到了提示小朋友的作用。

三、对幼儿园的玩具、设施定期进行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幼儿园的环境应是关注幼儿的健康和安全的。定期对园内的大型玩具、楼梯扶手、走廊围栏进行检查、消毒。发现问题后及时请专人维修。对户外场地找出危险源进行分析,预测,确保安全。游戏时检查幼儿的衣帽是否有可能导致危险发生的因素,如有发现及时排除,时刻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四、充分利用家长提高幼儿的安全自护意识和能力。

幼儿园可以通过座谈会、观摩活动、家长开放日等形式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实现家园共育目标,引导家长积极支持、配合幼儿园开展户外活动,如我们在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时,要求教师必须安排一个户外活动,让家长进行观摩,当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能立定跳、能跨栏、能走平衡了,就会从中领悟到户外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此,家长就会配合幼儿园在放学的路上或在家里,随处引导、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从而为幼儿生存自护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总之,在户外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

体育锻炼中的安全措施有哪些?

一、在生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教育来源于生活,也为生活而服务。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应从培养其良好的常规习惯开始。习惯养成的好,幼儿终生受益。在幼儿园中,首先要让幼儿明确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的具体要求,知道怎样做才安全,怎样做不安全。众所周知,幼儿年龄小,自觉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而良好习惯的养成又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因此,教师除了提出要求和教给幼儿方法外,还应注意督促和检查,经常提醒,使幼儿良好的习惯不断得到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动。例如:在入园离园时,不追逐打闹;不从幼儿园大厅门口的台阶上往下跳;饮水和吃饭时不大声说笑,以免被呛到;不触摸电源插孔,不用发夹、螺丝等塞入插孔内,了解电的用途及危害,鞋带系得牢固可以避免跌倒摔伤,从冰箱中拿出的东西先闻一闻、看一看,热汤热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烫伤。我平时非常注意幼儿这些生活细节的训练,幼儿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决不包办代替,这样,幼儿在自己的劳动实践中建立起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

二、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 的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的可塑性很强但缺少知识经验,幼儿的活动欲望强烈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在教育活动中我注重给幼儿创设情境,让幼儿置身“危险”之中,激发幼儿本能的安全自救意识,让游戏中的行为成为幼儿终生难忘行动记忆。在“危险”中,幼儿显的束手无策,我便引导幼儿,首先我们要安静下来,让我们想一些可能的办法自己救自己。幼儿在慌乱中慢慢的安静下来,我便引导幼儿想出一些可行性的方法进行自我救护。为此,我专门设计了“保护自己”的主题,开展了《发生地震怎么办》、《找不到家人怎么办》、《打雷下雨怎么办》、《一个人在家时》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幼儿在危险中的“真实”操作,进行自救行动,幼儿有了一定的行为记忆,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安全意识,而且使幼儿在一些意外的伤害发生时,具备一定的自救行为。

三、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户外体育游戏活动不仅能锻炼幼儿身体,而且有利于幼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自由选择游戏,老师可根据幼儿活动量的大小随时组织幼儿玩一些情节较为复杂的游戏,如“兔宝宝回家”、“老狼、老狼几点了”等等,幼儿百玩不厌。由于幼儿玩得非常专注、非常投入,跑、跳的动作较多,更容易发生一些碰撞、擦伤等现象。为了更好地开展好活动,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组织幼儿进行跑步时,我先示范跑的动作,再提醒幼儿奔跑时,不能低头猛冲,眼睛要学会观察周围情况,要注意不要和别的幼儿碰撞,要学会躲避和闪让,避免相互碰撞而跌倒等等。又如:在玩球类游戏时,我先和幼儿讨论玩法,注意不让球砸到自己,也不能把球踢到别人的头上、身上等,要把握方向;在抛接球、滚球和踢球中,要注意速度和力度,以防韧带和关节扭伤等。幼儿在练习抛接物体活动时,告诉幼儿应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物体落在周围同伴的身上。另外,在幼儿活动时,更要密切观察,及时发现不安全隐患,随时提醒幼儿,逐渐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

四、在安全演练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亲身体验过的往往容易记得牢,让幼儿在演习中真实的体验自我保护的技能,能较好的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因此,我园每学期每个月都要开展安全疏散演练、防震演练、防火演练等一系列安全教育活动。例如:为了加强幼儿的消防安全防范,提高师生应对火灾危险的应急处理能力, 2018年5月10日上午,我园举行了消防疏散演练。演练活动前,各班教师还对幼儿进行了一次消防安全的讲解,手把手的教幼儿怎样拿湿毛巾掩住口鼻,怎样报火警,并介绍了火场自救与逃生方法、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等基本知识。随着一阵急促的警报声拉响,在老师的带领下,小朋友们用手捧着湿毛巾捂住口鼻,弯着腰,井然有序地沿着指定疏散路线,快速从两个楼梯和教室边门跑到户外场地。通过诸如此类的演习活动,幼儿不仅能从中受到良好的防火安全常识教育,而且也能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记住了每年11月9日是我国的“消防日”,更培养了幼儿的勇敢精神、动作的灵活性和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

五、在家园合作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不仅仅在幼儿园,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家长对幼儿的影响很大,大部分的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存在于家庭之中。因此,教师的指导必须有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为了让孩子在父母的具体帮助下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知识,我每学期开学都会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详细介绍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意义、目标、及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定期举行家长讲座,向家长宣传一些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方法。如:父母带孩子外出时,可告诉孩子行人要走人行横道线,要遵循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过马路时要一停二看三通过,要从斑马线上走;另外也要告诉孩子要保护环境,不乱丢果壳纸屑,不随便摘花草树木,不玩水、不吃不干净的食物等;在家里不玩火,特别是不乱点打火机、不玩电插座,不爬窗台墙头,不给陌生人开门,不乱吃药等等。

我还定期在“家园共育栏”和“安全教育宣传栏”上张贴有关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小常识,向家长宣传一些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方法,让他们正确对待孩子、不过分宠爱和娇惯幼儿,并通过“家园联系册”及时反馈幼儿在园、在家的表现,发放家长问卷,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促使家长更好地配合我们的工作,从而达到教育的一致性。有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我们的教育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做好家长工作,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是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关键。

预防运动损伤的措施有哪些

体育锻炼中的安全措施,最重要的是自我保护。由于锻炼的目的是维持和增进健康,因此尽量避免运动量过大的现象出现。下边是在体育锻炼中常见的几个症状。

一、呼吸困难症状

对于还未适应运动的人,在运动刚刚开始1~2分钟即感到呼吸困难,常使运动无法再继续下去。其大部分情况都是在呼吸、循环的氧气运输能力还没有充分提高之前,致使无氧供能的能量枯竭或血乳酸显著升高。努力克服此症状,对运动锻炼是有一定意义的。此时可中止运动,休息数分钟使身体恢复平静状态之后,再接着从轻运动开始练习。

一般人只要运动强度不大,是可以顺利从无氧过程过渡到有氧过程的。10~20分钟的运动也能简单地完成。若在5分钟以内有呼吸困难症状者,可考虑该运动的强度过大,不适宜进行。

二、腹痛症状

跑步中常发生的腹部疼痛症状,原因很多,但大多是由于运动和胃肠痉挛或肝脾淤血引起的。胃肠痉挛多由肠内储积废气所致,某些食物在胃肠道内发酵而产生一些废气,另外,进食过饱或过多饮用碳酸性饮料也能引起腹痛,再者是由于进食、进水、吞咽唾液时带入食管的冷空气刺激所致。

肝脾淤血引起的腹痛主要是以胀痛为主,这是由于机体进入运动状态后,循环器官(心血管)功能没有立即适应,导致心搏量相对较少,引起静脉血在肝脾内一时性的淤滞。

当腹痛发生时,中止运动或减慢运动速度,即可自然消除疼痛症状。容易发生腹痛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调节食物结构,宜食用容易消化的营养食品,并养成每日早晨大便的习惯,还要有必要地控制运动前、运动中的碳酸性饮料的摄入量。

还要认真对待准备活动,使机体逐渐进入运动状态,在跑步中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

二、腹痛症状

跑步中常发生的腹部疼痛症状,原因很多,但大多是由于运动和胃肠痉挛或肝脾淤血引起的。胃肠痉挛多由肠内储积废气所致,某些食物在胃肠道内发酵而产生一些废气,另外,进食过饱或过多饮用碳酸性饮料也能引起腹痛,再者是由于进食、进水、吞咽唾液时带入食管的冷空气刺激所致。

肝脾淤血引起的腹痛主要是以胀痛为主,这是由于机体进入运动状态后,循环器官(心血管)功能没有立即适应,导致心搏量相对较少,引起静脉血在肝脾内一时性的淤滞。

当腹痛发生时,中止运动或减慢运动速度,即可自然消除疼痛症状。容易发生腹痛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调节食物结构,宜食用容易消化的营养食品,并养成每日早晨大便的习惯,还要有必要地控制运动前、运动中的碳酸性饮料的摄入量。

还要认真对待准备活动,使机体逐渐进入运动状态,在跑步中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只用鼻呼吸而不用口呼吸,还要根据运动量来调整呼吸的节律及深度,总之,应避免腹痛发生,保证运动的顺利进行。

三、胸闷症状

运动中还常有胸前区发闷、发胀、发痛等症状发生。这是因人心脏缺血所引起的心疼痛或冷空气刺激支气管而引起的气管痛症状。心前区疼痛者大部分人有冠状动脉硬化症,此外心脏肥大或贫血者也容易并发此症,过去认为,运动时所产生的心前区疼痛症状,对机体是有害的。

现行的研究表明,除特别严重者以外,一般是不必担心的。只要不引起其他临床症状,是可以进行适当运动的。而且,运动还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对于支气管疼痛症状,可通过间隔运动使其自然消失。若在运动中发生干咳症状,要调整呼吸方法使其缓解,寒冷季节还应加戴口罩进行运动,以防止寒冷空气对呼吸道的刺激。四、下肢疼痛症状

运动所引起的下肢疼痛有各种各样的症状,根据症状的不同,处置方法也各不相同。

长期不运动者,初次参加运动时,次日可感到小腿(小腿一头肌)和大腿(股四头号肌)部位的大部分肌肉疼痛。这是由于激烈运动导致乳酸积累,从而引起肌肉细胞膨大或渗出性无菌性炎症所引起的疼痛,不需做任何特别的处理,1~2日即可自然消失,所以对此不必过分担心。疼痛的反应可引起一次性的运动量减少,或1~2日的中断运动等,本人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处理,疼痛不严重时可坚持小运动量。

从开始跑步到坚持2周以上时,逐渐会出现足、膝的关节疼痛。这是由于反复施加的过大运动量给骨或关节韧带增加了负荷而引起的。此种疼痛比较顽固,这时应中止锻炼数日,等疼痛消失后再开始运动。再度开始运动时,运动强度应该比前次减小。

疼痛的产生有时与环境因素有关。例如道路的硬度、鞋的不适等原因都可诱发疼痛。反复出现疼痛时,应该到医院检查,以明确疼痛原因,进行对症治疗。

运动中引发的下肢疼痛,可能是由扭挫、肌肉撕伤、肌腱断裂甚至是骨折等所引起的。此时原则上要保持安静,应立即接受医生的诊断治疗。

五、中暑及日射病症状

中暑是因高温或受到烈日的暴晒而引起的疾病。由于造成中暑的条件不同,以及起的机体病理性变化不一样,中暑可分为中暑衰竭、中暑痉挛、日射病、中暑高热等类型。

在高温环境中长时间进行运动时,体温异常上升,使汗难以蒸发,则引起运动性中暑。尽管典型中暑症状包括无汗,但运动性中暑的最初症状是大量出汗脱水。在强烈日光(紫外线)过分照射下所引起的中暑称为日射病。

日射病的症状:患者感到剧烈的头痛、头晕、眼花、耳鸣、呕吐、烦躁不安等。严重时昏迷、惊厥,但体温正常或微升。

日射病的特征是体温上升时却感到寒冷,皮肤出现“鸡皮”样变化。这些症状在临床易发生误诊。要注意取应急措施对待。这种情况尤其是在无风、高温、多温、太阳直射的环境条件下剧烈运动时,容易发生。所以应该避免在这种环境中做长时间剧烈运动。老年人及有中暑史的人在劳累后参加锻炼时尤易发生。当白天气温超过28℃,长距离运动应该中止。在气温接近28℃的情况下,可将长距离跑程安排在午前9点前或下午4点后的时间段进行,以避开正午的高热。

对日射病的紧急处置原则是降温为主,一般用冷袋和冷水湿敷治疗。当体温高达39℃以上时,可将冰袋放置在患者头部前额及枕部、胸部、腋区、大腿内侧等部位,用物理疗法进行降温。中度发热时(38℃)可用冷毛巾擦浴全身,微热时(37℃)可将身体暴露在阴凉的场所进行自然降温。运动引起的中暑性昏厥发生后,如果及时取降温措施就会很快恢复,但对身体会有一定损害,预防为主是上策。

六、补充水分的方法

运动中大量发汗可使血液浓度上升,循环血量减少,前者可使血液流动的阻力加大,后者可使心搏量减少。因此,大量发汗将影响循环功能,是引起脱水、昏厥、极度疲劳的危险因素。血液浓度增高可使渗透压升高,反射性地引起发汗中枢对汗进行抑制。发汗量少时又可使体温调节功能低下,体温异常上升有可能导致运动中暑。

所以,在大量发汗的运动中应重视补充水分。水分对人体是非常重要的,但一次性地大量饮水可引起胃内振动,导致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症状。因此,必须注意饮水的方法。

饮水量应按照运动量和排汗量的多少来相应调整,不可滥饮。所以饮水量必须区别对待。大量饮水会给心脏增加负担。

轻度运动中发生口渴现象,先不要饮水,这是由于口腔咽喉黏膜干燥引起的,可以用温开水漱漱口,以缓解口干舌燥症状。

运动中或运动后,每次饮水量要合理,绝不可开怀畅饮,一次水分的摄取量应以100毫升左右为宜,超长距离跑的途中,可根据发汗量的多少,以每次间隔20~60分钟一次的程度进行补水调节。

出汗失水也丢失盐分,因此有必要在补水的同时加入一定量的盐。考虑到能量的补充,还应在饮料中适当添加一些糖分。但是,一向人为健康而进行的轻度运动,通常没有极端的脱水现象,所以不需要过分考虑水盐糖的补充问题。

如何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安全自护意识

一、 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就是我们常说的“腿抽筋”,它是一种强直性肌肉收缩,不能缓解放松的现象。

引发原因:冬季或清晨运动时,由于气温较低而多发;运动前未进行适当的准备活动,容易引起抽筋;或小腿肌肉受到冷的刺激,均会引起肌肉痉挛,抽筋。

处理措施:如果大家在运动过程中发生肌肉抽筋千万不要慌,应该逐渐减慢运动速度,停靠在路边或跑道边,不要在路或跑道中休息,以免影响其他运动者的运动。抽筋时,用手握住抽筋一侧的脚趾,用力向腿部方向按压,另一手向下压住膝盖,使腿伸直,重复动作,待疼痛消失时对抽筋部位肌肉进行。

温馨提示:在跑步中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以维持身体电解质平衡,尽可能减少抽筋的风险。

二、 肌肉酸痛

运动一段时间后,通常都会感到大腿和小腿的肌肉酸痛僵硬,尤其在隔天疼痛感最强。肌肉酸痛,属于运动中的正常生理现象。肌肉收缩产生能量的同时,氧气供应不足,乳酸堆积,将刺激神经系统,引起疼痛。

发生原因: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不够充分或者是运动后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拉伸放松,使得疲惫的肌肉没有得到良好的休息。

处理措施:运动中如果发生肌肉酸疼,可以适当的减小运动量,慢慢的降低运动的速度,拉伸或发生酸疼的肌肉。(肌肉的拉伸方法我们在之前的康佰瑞课堂中都教过大家了哦!)

温馨提示:运动前的热身运动和运动后的拉伸放松是预防肌肉酸疼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哦。

三、 脚踝扭伤

常见的是在跑步时跌倒、滑倒而致的脚踝扭伤,扭伤时,脚踝发生剧烈疼痛。

发生原因:多发于一些运动姿势不正确的人群中。另外因为运动前热身不够全面容易引发脚踝扭伤;或者是运动场地不平整以及运动鞋不合适等都会引起脚踝的扭伤。

处理措施:一般来说,脚踝扭伤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期。如果扭伤后能够对脚踝及时进行正确处理,能够大大改善损伤的严重性,缩短恢复期的时间。

脚踝扭伤处理措施遵循一个RICE原则:

1.R(Rest)休息:脚踝扭伤后应立即停止运动,制动休息,防止重复损伤和加重损伤。

2.I(Ice)冰敷:损伤后应该及时根据所处的环境,寻找冰敷的条件,可以用冰棍和冰水等进行代替,置于脚踝处,冰敷10~15分钟。冰敷在早期最好每隔2~3小时进行一次,可以有效的防止肿胀的发生。

3.C(Compression)加压包扎:为了有效的防止脚踝发生肿胀,可以利用绷带和其他有弹性的物件,对受伤脚踝进行加压包扎。

4.E(Elevasion)抬高扭伤脚踝:为了减少组织液的渗出和减轻脚踝的肿胀,可以将扭伤的脚踝适当抬高。

温馨提示:脚踝发生扭伤一定要等到完全治好才能再进行剧烈运动,否则可能还会再度扭伤,并且症状会更加恶化。

四、 膝部疼痛

膝部疼痛对于很多跑步运动的朋友来说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

发生原因:造成膝部疼痛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外界因素,也有内在原因。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场地的原因,坚硬没有缓冲的跑步场地对膝盖的冲击比较大,容易造成膝盖损伤,引起膝盖疼痛。还有就是跑步者自身肌力弱,或者跑步的异常动作模式会导致大腿外侧的髂胫束比较紧,长时间得不到放松也会造成膝盖疼痛。

处理措施:如果跑步时出现膝盖疼痛,最好不要继续跑步,如果跑一定要慢,落地轻,步子小一点。疼痛比较严重的应该停止跑步2~4周,同时在医生的诊断后口服一些抗炎药物,如布洛芬、芬必得、消炎痛等。除了药物治疗外,跑步者应该在平时加强腿部的肌肉力量训练,增强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从而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对膝关节起到保护作用。我们还应该在跑步前后多做做牵拉和放松,并用泡沫轴放松一下髂胫束,会对膝部疼痛起到缓解作用。

温馨提示:任何运动都不能忽视力量的训练,只有肌肉力量得到提升了,才能更好的开展其他运动。

五、 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为脚底部位的厚组织,主要是提供脚底足弓的支撑力,并吸收足部动作时所产生的反作用力。足底筋膜在脚底跟骨的前方,从脚后跟部往五个脚趾头呈放射状,向前延伸成一张扇形而附着在趾骨上。如果足底筋膜长时间的处于伸张状态,或是受到局部的强力碰撞,就可能产生发炎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足底筋膜炎”。

发生原因:足底筋膜炎患者通常在早上起床或久坐后起来步行时疼痛最为剧烈,行走一段时间后会减轻。因此很多人不注意,继续跑步导致恶化。造成此病的原因主要是扁平足和运动量过大,而小腿肌痉挛则会加重这种损伤。

处理措施:在跑步中感到脚底疼痛或不舒服的时候应当及时停止运动,有条件的话应该及时冰敷,避免做足趾上翘的动作。平时也要多做足部的牵拉和放松,在此教给大家一个简单的用自我放松足部的方法,找一个网球,然后把脚踩在网球上,用自己的身体去按压网球,从而起到放松足底筋膜的作用,效果非常好,不信你就去试试看。

六、 腹痛

常发生在晨间空腹或其他进食后未得到足够消化时间的运动中。

发生原因:在正式运动前,未进行准备活动。心脏惰性大,不能适应运动负荷,引起呼吸肌紊乱“岔气”;或是饭后、饮水后,使肠系膜受到过分牵拉。

处理措施:运动过程中发生腹痛时,最好慢慢减速,直至停止运动。调节呼吸节奏,加深呼吸,可连续做多次深呼吸。同时用手按压腹部,可减轻疼痛。

温馨提示:发生腹痛时,切记不要突然停止运动,以免加剧疼痛,应缓慢减速,直至停止。

最后再给爱运动的朋友几点建议:

1.选择合适的运动装备,尤其是比较舒适的跑鞋对于跑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2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热身和牵拉,运动后也要及时放松与恢复

3当在跑步过程中出现不适症状时应该及时停止运动,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摘要:幼儿园积极开展户外活动,进行幼儿生存自护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幼儿自我生存的需求。幼儿园肩负着转变教师、家长教育观念,改善教育行为的重任。为了孩子能从“传授式”的消极安全知识教育提升为“体验式”的积极安全知识掌握,让我们从幼儿需要出发,积极开展户外活动;放开我们的双手,让幼儿在户外活动中自由翱翔,让幼儿从户外活动中培养生命意识、安全意识;让幼儿从户外活动中学会生存,学会自护;为孩子一生的健康、快乐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关键词: 户外 活动 培养 幼儿 安全 意识 学会 自护正文: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实施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放在工作的首位”。这充分说明了幼儿生存、安全、健康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可目前还有很多幼儿园却把它误解为幼儿在园只要不出安全问题就好,忽视了幼儿的生存需要,忽视了幼儿的健康、快乐成长。尤其是当前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对独生子女,家长更是珍爱有加,保护过度。镜头一:一天早上,中班小红的奶奶背着小红气喘吁吁的在上楼梯,我们的程老师看见了说:“小红是中班的孩子了,很能干的,会自己上楼梯,不用奶奶背了,对吗?”。小红听了,挣扎着想下来。可奶奶却双手箍着孩子的腰不放,嘴里还不停的说:“我们小红还小呢,走楼梯要摔跤的,还是奶奶背。”在幼儿园里我们的老师身处安全重于一切的高压线下,更是担心万一出事故无法交代。导致教师不敢放手让幼儿在户外活动中充分玩,忽略了幼儿生命个体对积极生存、安全自护知识的需求,我们有的教师为了不出安全问题,每天的晨间活动都局限于玩积木、画图画或看电视等室内活动。成人的心态影响着幼儿,久而久之,幼儿就不敢玩、不愿玩、不会玩。镜头二:老师:“孩子们,今天晨间活动,老师带你们到操场上去拍球”。话还没说完,孩子们那兴奋劲,就如即将冲出鸟笼的小鸟。老师说:“排队”,孩子就蜂拥而上,你推我拉。接着在老师的“慢点慢点、别跳、别推”的提醒声中,我们有几个调皮的孩子把老师的安全提醒一概不顾,一直兴奋的冲刺到操场上。真是为我们这些活泼、可爱可又缺乏安全意识、安全自护的孩子捏了一把汗啊!目前,我们有的幼儿园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家长更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孩子生存需要的关注。尤其是在农村幼儿园,家长每天想看见的就是孩子在教室内乖乖的写字、做计算。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为了“安全”,很少开展户外活动,致使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工作停留在消极的说教、保护状态,生存教育出现缺失。造成幼儿安全意识弱,生存、自护、自理能力差,影响着孩子的全面发展。还有我们有的幼儿园户外活动器械在种类与数量上不可谓不丰,但为了安全,利用率低。有的园所户外场地有限,幼儿更是难得在户外活动中满足。有的幼儿园活动场地多为水泥地面,更是不敢让幼儿玩。总之,我们有好多幼儿园在“安全第一”的重压下,安全教育偏重于“传授式”教育的消极防范,而未抓住关键,从根源抓起,取有效措施,忽视了最有效的“体验式”的安全教育和能力培养。用室内教育替代了户外体验。造成幼儿缺乏活动能力、协调能力、灵活应变力、分析和判断力。而其实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是幼儿园安全工作之大忌。 我在幼儿园工作二十几年,深刻认识到积极开展幼儿户外活动,让幼儿在户外活动中培养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不仅是幼儿自我生存的需求,更是幼儿园平稳发展的需要。通过多年的工作探索,我觉得要在户外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以下几点值得一提: 1、收集选编幼儿户外活动中安全自护的教育教材。幼儿园通过问卷、座谈、研讨,在转变家长、教师观念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各年龄段孩子的活动要求,通过各种户外活动,家长配合,收集大量有关安全问题的资料,大家一起研讨,一起分享。同时,调动全园教师积极开展户外活动,制作各种活动器具,根据活动时,发现的问题制作各种安全标志。 2、创设安全的物质环境为保障幼儿安全,对各种活动器械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维修,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教师能根据活动主题,为幼儿提供安全的活动场地、活动用具,活动前进行场地、器械检查,设置好安全标志、警示语。3、选择多种形式,开展各种预设主题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将预设的主题活动贯穿实施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并注意挖掘一日活动中的安全教育因素,将主题活动不断的拓展、延伸、深入。我认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不单是安全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安全应对能力的培养。在要求教师每周对幼儿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并记录的基础上,还要克服以往那种“怕事”的心态,带领孩子积极开展户外活动,比如:开展预设主题教育活动“小司机”、“运粮食”、“打雷下雨时”等活动,在户外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积极的安全应对能力。 4、用多种方式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1)、个别指导和同伴影响相结合